Joe:「中國2021年的景氣會復甦的不錯,歐美的終端需求很強,台韓中日等製造業出口國,經濟受惠會很明顯。」
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預估,中國2021年第2季經濟增速將達到12.2%左右,全年經濟成長率則可望達到9.4%,中國2021年第1季的經濟成長率為18.3%,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鋼表示,2021年第2季中國經濟增速年比上升,除低基期因素外,工業、投資、外貿等主要經濟指標也在改善,5月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比成長8.8%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12.4%。1至5月,全國固定資產投資(不含農戶)成長15.4%,目前中國中國的就業形勢也在好轉。5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2019年1月以來最低,中國官方「就業優先」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2021年前五個月,中國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74萬人,完成全年目標的52.2%,5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.0%,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成長8.5%,世界銀行指出,中國的復甦已經從公共投資擴大到消費。由於出口活躍,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,被壓抑的需求得到釋放,預計中國2021年增速將加快至8.5%。
《彭博》分析,中國近期加大力度干預市場,包括遏制大宗物資價格飆漲、嚴管加密貨幣,甚至釋放出售國家儲備金屬以穩定市場的訊息,中國正在採取越來越強有力的措施,以控制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,這些舉措違背了習近平曾發豪語要讓市場自由化的允諾,中國當局限制國有企業海外商品的參與情況,要求中國國內銀行持有更多外幣、嚴審加密貨幣交易所、考慮限制動力煤價格,還禁止經紀商發布看漲的股票指數目標,國外寬鬆的貨幣環境也讓中國壓力很大,自2021年1月以來,中國官員已多次警告資產泡沫,甚至在大宗商品飆升開始引發通膨風險之前,中國就已經鼓勵股市降溫。中國外匯監管機構亦曾發話,指稱以人民幣進行投機的公司「注定要失敗」,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警告,全球通膨可能不會像一些專家預測的那樣曇花一現,中國央行行長易綱也表示,中國面臨從四面八方而來的通膨和通縮壓力,不能放鬆警惕。
中國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Michael Pettis直言,中國面臨的問題是龐大的債務,以及更嚴重的金融體系風險,不可能放棄對市場監控,但「在道德風險下,中國越想穩定市場,市場就越不穩定。」,近日來,中國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斷上漲,但消費者支出表現不佳,導致製造商的生產能力受到制約,疫情後急需複甦的中國經濟面臨新一輪風險。
中國國務院召開會議,指出大宗商品價格在短期內快速上漲使得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,要求幫助企業應對原材料漲價。這已經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連續第三次關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問題,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,5月官方製造業採購人指數(PMI)降至51,不及預期;價格指數升至近年高點,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環比大幅上漲,5月製造業購進價格指數升至2017年1月以來最高點。調查企業均反映,原材料成本上揚,增加了製造業成本,對增加用工保持謹慎。
然而,家庭支出仍然疲軟,生產商難以轉嫁原材料上漲的壓力,這導致生產者利潤率下滑,抑制了企業的未來生產,經濟成長的前景受到威脅,2021年以來,銅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一路上揚,漲幅達到20%以上。經濟專家認為,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全球大流行後供需關係尚未恢復平衡造成的。
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 Herrero:「由於被壓抑的需求,全球商品價格正在上升。中國和與建築有關的商品,如鐵礦石和銅,情況尤其如此。從2020年開始的刺激措施仍然存在,仍然是由基礎設施驅動的。」
隨著中國武漢肺炎疫苗接種的提高,以及全球各國逐漸放寬針對疫情的限制措施,工業化國家的需求比供應方恢復得更快。許多主要商品出口國是受疫情打擊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,他們的生產仍低於疫前的水平,造成商品價格因為供應短缺而上升,大宗商品上漲的背後也有金融投機。由於擴張性的貨幣政策,全球範圍內有充足的的流動性,導致大量資金流入商品期貨市場,最近幾週,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多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表示擔憂,呼籲對供需進行更嚴格的管理,打擊投機行為。這導致一些金屬價格回調,但鑑於全球需要的改善,這樣的修正可能不會持續太久。
中國央行還突然宣布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,由現行的5%提高到7%,這將限製商業貸款機構的銷售,應對人民幣連續的大幅上漲,人民幣走強在一定程度上將抵消大宗商品價格商上漲的影響。但這一政策調整顯示,監管機構同樣擔心,升值後人民幣將使中國的商品在外國市場上更貴,阻礙中國製造業的復甦,不過,由於消費支出表現不佳,中國央行不太可能為了平穩大宗商品價格而撤銷經濟刺激措施。由於消費者價格上漲會直接影響生活成本,引起社會不穩定,中國官方更注重消費者通脹而不是生產者成本。
原材料快速上漲引發了系列連鎖反應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和其他大宗商品的消費國,中國的經濟需求影響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,同時受到上漲的影響,中國部分企業開始囤貨,部分企業則面臨原材料短缺的困境,供應鏈受到明顯影響,對正常的經濟運行秩序造成損害,一些中國生產商選擇暫時停工,或放慢生產速度,等待價格穩定。但如果全球需求繼續上漲,而供應愈發不足,這種策略會適得其反,由於成本上漲,製造商對招募新工人保持更謹慎的態度。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3/5552939
https://ec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3573064
https://www.voacantonese.com/a/china-consumer-pmi-economy-20210602/5914195.html